《送转运判官李公恕还朝》
时间: 2025-01-14 05:20:32意思解释
送转运判官李公恕还朝
原文展示
我行未厌山东远,
昔游历下今梁宛。
官如鸡肋浪奔驰,
政似牛毛常黾勉。
幸公四年持使节,
按行千里长相见。
鹰掣秋田伏兔惊,
骥驰平野疲牛倦。
似怜多病与时违,
未怪两州从事懒。
除书夺去一何速,
归袖翩然不容挽。
黄河东注竭昆崙,
钜野横流入州县。
民事萧条委浊流,
扁舟出入随奔电。
回首应怀微禹忧,
归朝且喜宁亲便。
公知齐楚即为鱼,
劝筑宣防不宜缓。
白话文翻译
我对远道的山东并不厌倦,曾经游历的地方如今变得宛如梁山。官职就像鸡肋,毫无用处,却又常常奔波;政务如牛毛般细小,令人辛苦劳累。幸而公四年来担任使节,千里相会。猛禽在秋田上空掠过,惊起了伏藏的兔子;骏马在平原驰骋,让疲惫的牛也感到倦怠。似乎因为多病而与时光隔绝,未曾怪罪两州的从事官员懈怠。除去书信得以迅速离去,归来衣袖轻扬,不容我挽留。黄河东流注入昆仑,广袤的田野河流入州县。民生萧条,浑浊的河水随意流淌,扁舟出入如闪电般疾速。回首往事应当怀念大禹的忧虑,归朝则喜于宁静亲近。公知齐楚之地如同鱼游,劝说筑防不宜怠慢。
注释
- 鸡肋:指无足轻重而又舍不得丢弃的事物。
- 牛毛:形容政事繁杂、琐碎。
- 鹰掣:指猛禽猎物,意在描绘自然界的紧张氛围。
- 微禹忧:大禹治理水患的忧虑,影射政治家的责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翁,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文、词、赋等多种文体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内容关怀民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辙送别李公恕归朝之际,表达了对故友的思念,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事务的无奈与对民生困苦的关心。
诗歌鉴赏
《送转运判官李公恕还朝》是一首抒情诗,结合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政事的感慨。诗中通过对山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体现出他未曾厌倦对远行的追求。官职如同鸡肋,表明了对官场浮华的批判与失望,反映出当时政务繁杂、官员疲惫的现状。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运用鹰与兔、骥与牛的对比,既表现出自然界的生动,又隐喻人事的艰辛与压力。最后,诗人以黄河与民生的描写,传达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呼唤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解决。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蕴含深厚的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首句表达了对山东的热爱与向往。
- 官如鸡肋,形象比喻官职的无用与繁忙。
- 描述了公四年来的辛勤与远行的相会,表达友谊的珍贵。
- 自然界的描写,传达出生活的不易与疲惫。
- 对社会现状的关切,体现诗人的社会责任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官如鸡肋”,生动形象。
- 对仗:如“鹰掣秋田伏兔惊,骥驰平野疲牛倦”,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友人归朝的送别,表现出对政治的无奈、对民生的关心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诗人深刻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 黄河:象征着浩浩荡荡的历史与民生的流转。
- 鹰与兔、骥与牛:对比自然界的生动与人事的疲惫,暗示人们在生活中的奋斗与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官如鸡肋”指代什么? A. 官职无用
B. 官职重要
C. 官职繁忙
D. 官职理想 -
诗中提到的“黄河”象征什么? A. 流动的时间
B. 民生的困苦
C. 风景优美
D. 强大的权力
答案: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但更显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苏辙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