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与妙现老堂二公晚步江皋露坐月下夜分乃》

时间: 2025-01-09 00:21:42

胡床兴不浅,未肯庾公贤。

山意知为近,江声到寺前。

夜凉新病后,月色正愁边。

可惜江南梦,青灯照不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胡床兴不浅,未肯庾公贤。
山意知为近,江声到寺前。
夜凉新病后,月色正愁边。
可惜江南梦,青灯照不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江边静坐的情景。他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惆怅和孤独。诗人躺在胡床上,心情愉悦却又不愿意像庾公那样过于贤良淑德;他观察到山的意境似乎很近,江水的声音传到寺前。夜晚微凉,刚刚恢复健康的他感到一丝忧愁,月光洒在身上,愈发让他感到心中愁苦。遗憾的是,江南的梦境已经逝去,青灯下他辗转难眠。

注释:

  • 胡床:一种坐具,通常为竹制或木制的折叠椅。
  • 庾公:指庾信,东魏著名的文学家,以其才华和德行被称颂。
  • 山意:意指山的情趣或意境。
  • 江声:江水流动的声音。
  • 夜凉:夜晚气温渐凉。
  • 新病:刚刚生病恢复。
  • 愁边:忧愁的边缘,形容心情忧虑。
  • 江南梦:对江南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怀念。
  • 青灯:古时用青色灯具照明,象征孤独与寂寞。

典故解析:

庾公(庾信)是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以其卓越的诗才为后人所称道。他的德行和才华常被后人提及,诗中提到他是为了表现诗人对贤良淑德的轻视与不屑。诗中提到的“江南梦”则是对江南美好生活的追忆与向往,江南在古代被视为风光旖旎、文化深厚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感受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夏日,诗人在江边与友人散步时写下,表达了他在夜色和江水中产生的思绪与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胡床兴不浅”开篇,给人一种悠闲的场景感受,暗示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接着提到的“未肯庾公贤”,则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人德行的反思与自我定位,表达了一种对世俗价值观的拒绝。接下来的“山意知为近,江声到寺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心境与环境的和谐,山水之间的呼应使得诗意更加深邃。

“夜凉新病后”一句则突出了诗人在身体恢复后,心头却因夜色而生愁绪的复杂情感。此时的月色正好映射出诗人的内心世界,愁苦感加重,形成了一种对比的美感。最后一句的“可惜江南梦,青灯照不眠”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孤独的无奈。

这首诗不仅在情感上有深刻的表现,形式上也通过对仗、平仄的运用使得诗句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胡床兴不浅:表现诗人对生活的享受,坐在胡床上,心情愉悦。
  2. 未肯庾公贤:拒绝传统道德的束缚,表达出一种洒脱的态度。
  3. 山意知为近:感受到周围自然的亲近,山的意境让人心生向往。
  4. 江声到寺前:江水声传到寺庙前,环境的描写增强了诗的意境。
  5. 夜凉新病后:描写夜晚的清凉,暗示刚病愈的身体状态。
  6. 月色正愁边:月光照亮的夜晚,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愁苦。
  7. 可惜江南梦: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表达出一种失落感。
  8. 青灯照不眠:青灯下的独处,象征着孤独与思绪不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胡床与庾公的贤良对比,暗示自由与束缚。
  • 拟人:让山水具有情感,增强了自然与人的互动。
  • 对仗:如“夜凉新病后,月色正愁边”,工整而富有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过往的怀念,同时也隐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与无奈,情感细腻而深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胡床:象征着人们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2. 江声:代表着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
  3. 月色:象征着孤独与思索的时刻。
  4. 青灯:暗示着夜晚的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庾公是谁?

    • A. 一位画家
    • B. 一位诗人
    • C. 一位哲学家
    • D. 一位政治家
  2. 诗中“可惜江南梦”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现实的满足
    • D. 对友人的思念
  3. “夜凉新病后”中的“新病”指的是什么?

    • A. 刚刚生病恢复
    • B. 新的疾病
    • C. 刚刚愈合的伤
    • D. 生活的疲惫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比较李白的《静夜思》与李弥逊的《夏日与妙现老堂二公晚步江皋露坐月下夜分乃》,两首诗都描写了月夜,但李白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李弥逊则更强调环境对情感的影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李弥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