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

时间: 2025-01-14 22:21:30

夜来得微雪,晓起不胜寒。

酽酒犹嫌薄,重裘尚觉单。

勤王谁李愬,闭户尽袁安。

寄语西征客,应知行路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来得微雪,晓起不胜寒。
酽酒犹嫌薄,重裘尚觉单。
勤王谁李愬,闭户尽袁安。
寄语西征客,应知行路难。

白话文翻译

昨夜下了些微雪,清晨起床时感到十分寒冷。
即便是烈酒仍觉得稀薄,穿上厚重的皮衣也觉得单薄。
为国勤恳的英雄,谁能比得上李愬?
关起门来,尽是袁安那样的人。
我想告诉远行的客人,你应该知道行路的艰难。

注释

字词注释

  • 微雪:指轻微的雪。
  • 不胜寒:承受不住寒冷。
  • 酽酒:浓烈的酒。
  • 嫌薄:觉得不够浓厚。
  • 重裘:厚重的皮衣。
  • 觉单:感到单薄、寒冷。
  • 勤王:忠于国家。
  • 李愬:指东汉时期的名将,以忠义著称。
  • 袁安:东汉时期的清白之士,闭门自守,隐退于世。
  • 西征客:指远行的人,可能是指为国征战的人。
  • 行路难:形容旅途的艰辛。

典故解析

  • 李愬:东汉名将,以忠勇著称,曾为抗击外敌立下赫赫战功。
  • 袁安:东汉时期的清白士人,因反对当时的腐败而隐居,象征着清白与坚守。
  • 西征客:可能指代参与西部征战的士兵,反映出对远行者的关怀与警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善耆,清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擅长书法和诗词。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冬季,反映出作者在严寒中的思考与感慨,可能受当时社会动荡的影响,表达了对忠臣良将的怀念与对远行者的关心。

诗歌鉴赏

《咏雪》是一首描写冬季雪景与人情的诗作,整体上营造出一种寒冷而又深思的氛围。诗的开头,"夜来得微雪,晓起不胜寒",通过直白的自然描写,传达出清晨的寒冷与雪的轻盈,令人感受到冬天的冷意。接着,"酽酒犹嫌薄,重裘尚觉单",作者用酒与衣来比喻内心的孤寂与对温暖的渴望,显示出即使外物再厚重,内心的寒冷却难以驱散。

"勤王谁李愬,闭户尽袁安"一句,恰如其分地将忠臣与隐士对比,既表现了对李愬等英雄的赞美,也隐含了对袁安清白自守的惋惜,映射出当时社会的现状与英雄豪杰的无奈。最后一句"寄语西征客,应知行路难",不仅是对西征者的叮嘱,更是对人生道路艰辛的深刻感悟,表达了诗人对奋斗者的关怀与敬意。

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又有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高远的情怀与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来得微雪:昨夜下了些微雪,营造出寒冷的氛围。
  • 晓起不胜寒:清晨起床时,感受到刺骨的寒意,传达出冬天的严酷。
  • 酽酒犹嫌薄:即使是浓烈的酒,喝起来仍觉得薄弱,暗示内心的孤寂。
  • 重裘尚觉单:穿上厚重的皮衣,仍感到寒冷,象征着外在的保护无法抵御内心的空虚。
  • 勤王谁李愬:提及李愬,以英雄人物激励自我,表现出对忠诚的推崇。
  • 闭户尽袁安:袁安的形象则是隐士,象征着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纯洁的坚守。
  • 寄语西征客:对远行者的关心,呼唤他们要认清行路的艰难。
  • 应知行路难:强调人生的艰辛,提醒人们在追寻理想的路上要有心理准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酒与衣比作心灵的温暖与保护,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
  • 对仗:诗中采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李愬与袁安分别象征忠诚与隐退,表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雪夜的寒冷与对远行者的叮嘱,深入探讨了忠诚与隐退的双重价值,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向往和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孤独与寒冷,同时也象征着纯洁与宁静。
  • :代表温暖与人情,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 :象征保护与温暖,体现人对外界寒冷的抵御。
  • 西征客:象征着追求理想、奋斗不息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李愬”是哪个朝代的名将?

    • A. 汉代
    • B. 唐代
    • C. 宋代
    • D. 明代
  2. “重裘尚觉单”中的“重裘”指什么?

    • A. 轻衣
    • B. 厚重的皮衣
    • C. 衣服
    • D. 披风
  3. 诗中提到的“西征客”主要指代什么?

    • A. 旅行者
    • B. 战争中的士兵
    • C. 商人
    • D. 隐士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与善耆的《咏雪》都反映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人世的思考,杜甫通过春天的景象表现出国破家亡的悲痛,而善耆则通过冬雪与行路难的描写表达了忠诚与隐退的无奈。两者在情感上都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但侧重点不同,前者更显悲壮,后者则透出思索与关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欣赏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