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张舜民自御史出倅虢州留别》

时间: 2024-09-19 21:54:22

玉堂给札气如云,初喜湘累复佩银。

樊口凄凉已陈迹,(昔与张同游武昌樊口,来诗中及之。

)班心突兀见长身。

(台吏谓御史立处为班心。

)江湖前日真成梦,鄠杜他年恐卜邻。

此去若容陪坐啸,故应客主尽诗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张舜民自御史出倅虢州留别
作者:苏轼

玉堂给札气如云,
初喜湘累复佩银。
樊口凄凉已陈迹,
昔与张同游武昌樊口,
来诗中及之。
班心突兀见长身。
台吏谓御史立处为班心。
江湖前日真成梦,
鄠杜他年恐卜邻。
此去若容陪坐啸,
故应客主尽诗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自己在离开虢州时的感受。他在玉堂中收到信札,心情如同云彩般轻扬,最初因湘水的风景而感到欢喜,后来又因佩戴银饰而倍感愉悦。樊口的景象已然凄凉,留下了过往的痕迹,回想起曾与张舜民一同游玩武昌的樊口,感觉如同梦境一般。班心的身影在远处显得格外高大,台吏称御史立于此地为班心。江湖的往昔如今似乎都只是梦一场,未来在鄠杜相聚恐怕只能寄希望于邻里。这一次离去,希望能再聚时共饮豪饮,诗友之间尽情吟诵。

注释

  • 玉堂:指的是高官的府邸,象征权势与地位。
  • 给札:指的是书信。
  • 湘累:指湘江的美景。
  • 樊口:指樊口地区,位于武昌,是长江的重要水域。
  • 班心:意指班固的心志,或者指代某种立身处世的态度。
  • 江湖:指水乡的自然环境,也象征着人生的浮沉。
  • 鄠杜:地名,指的是未来可能的聚会地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清新著称,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离开虢州时写给朋友的,展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及对未来相聚的期待。正值政治波动之际,苏轼身处逆境,情感中透出淡淡的忧伤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此诗充分展现了苏轼的深厚文采与独特情感。他以“玉堂给札气如云”开篇,不仅展示了自身的地位与荣耀,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诗中通过对樊口的描绘,表达了对曾经游乐时光的怀念,充满了对朋友张舜民的思念。整体情感在欢喜与忧愁之间摇摆,表现出古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中提到的“江湖前日真成梦”,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常。苏轼在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通过景物传达出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最后一句“故应客主尽诗人”则传达出对未来相聚的期待,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堂给札气如云:在高官的府邸中,收到了书信,心情轻松如云。
  2. 初喜湘累复佩银:初时因湘江的美景而欢喜,后来又因佩戴银饰而更加愉悦。
  3. 樊口凄凉已陈迹:樊口的景象已凄凉,留下了往日的痕迹。
  4. 昔与张同游武昌:回忆起曾与朋友张舜民一起游玩武昌的情景。
  5. 班心突兀见长身:班心的身影在远处显得高大而突出。
  6. 台吏谓御史立处为班心:台官称御史所处的位置为班心,暗含官场的关系与人情。
  7. 江湖前日真成梦:江湖的往昔如今似乎都只是梦境。
  8. 鄠杜他年恐卜邻:未来在鄠杜相聚恐怕只能寄希望于邻里。
  9. 此去若容陪坐啸:这次离去,希望能再聚时共饮畅饮。
  10. 故应客主尽诗人:因此希望能够在相聚时尽情吟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情比作“云”来形容其轻松愉悦。
  • 对仗:如“江湖前日真成梦,鄠杜他年恐卜邻”形成了对仗工整的句式。
  • 意象:玉堂、湘江、樊口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友谊的珍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相聚的期待,整体情感基调在欢喜与忧伤之间徘徊,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堂:象征权力与地位,反映作者的社会身份。
  • 湘江:自然景观,象征诗人的情感寄托。
  • 樊口:历史的回忆,代表友谊的见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樊口”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武昌
    B. 鄠杜
    C. 湘江
    D. 玉堂

  2. “江湖前日真成梦”中“梦”意指什么? A. 美好的回忆
    B. 未来的希望
    C. 过往的失落
    D. 生活的无常

  3. 诗中提到的“班心”指代的是谁? A. 苏轼
    B. 张舜民
    C. 御史
    D. 台吏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同样是苏轼的作品,表达对月亮的思考与对友人的思念。
  • 《黄州寒食即席》: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苏轼的这首诗都表达了对饮酒作乐的期待,但李白更为豪放,苏轼则更显细腻与怀旧。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