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移居二首,并引 其二》

时间: 2025-01-06 05:03:10

洄潭转埼岸,我作《江郊》诗。

今为一廛氓,此邦乃得之。

葺为无邪斋,思我无所思。

古观废已久,白鹤归何时。

我岂丁令威,千岁复还兹。

江山朝福地,古人不我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洄潭转埼岸,我作江郊诗。
今为一廛氓,此邦乃得之。
葺为无邪斋,思我无所思。
古观废已久,白鹤归何时。
我岂丁令威,千岁复还兹。
江山朝福地,古人不我欺。

白话文翻译:

在回旋的潭水和崎岖的岸边,我写下了江边的诗。
如今我成为一名小商贩,这片土地我终于得到了。
修缮成无邪斋,心中思绪万千,却无所思。
古老的观景台已经荒废已久,白鹤何时才能归来?
我岂是丁令威那样的人,千年后我仍然会回到这里。
江山如画,真是福地,古人不会欺骗我。

注释:

  • 洄潭:回旋的水潭。
  • 转埼岸:崎岖的岸边。
  • 廛氓:小商贩。
  • :修缮。
  • 无邪斋:无邪的书斋。
  • 古观:古代的观景台。
  • 丁令威:历史人物,意指有权势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作。他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晚年在黄州隐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表达了他在逆境中对生活的思考与沉淀,同时流露出对故土与往昔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开篇以“洄潭转埼岸”引入,画面生动而富有动感,展示了诗人在江边抒怀的情景。随着“今为一廛氓”的转折,诗人自述成为一名小商贩,揭示了他从高官显贵到平民生活的巨大落差,内心的失落感与对命运的感慨随之而来。

接下来的“葺为无邪斋,思我无所思”,则表现了他对简朴生活的追求与内心的一种无奈。诗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虽有书斋的安静、清净,但内心仍然空虚,难以找到寄托。

“古观废已久,白鹤归何时”则引出了对时间流逝的惆怅,古老的景物已被遗弃,白鹤的归来成为对往昔的怀念与期待。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反映出自己心境的变化,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最后两句“江山朝福地,古人不我欺”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肯定与对未来的期许,尽管人生多舛,但他仍相信这片土地有着福气与希望,古人不会欺骗他。全诗在失落与希望之间徘徊,体现了苏轼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洄潭转埼岸:描绘自然景色,表明诗人身处江边的情景。
  2. 我作江郊诗:诗人表达了自己以江边为题材创作诗歌的状态。
  3. 今为一廛氓:自述身份转变,强调生活的变化。
  4. 此邦乃得之:对新环境的认同与接受。
  5. 葺为无邪斋:修缮的书斋,象征内心的追求与理想。
  6. 思我无所思:心中有思绪,却无处寄托,表现内心的空虚。
  7. 古观废已久:感叹古老的景物被遗弃,时代的变迁。
  8. 白鹤归何时:对白鹤归来的期望,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9. 我岂丁令威:自我否定,强调自我与历史名人的差异。
  10. 千岁复还兹:表达对故土的不变情感与归属感。
  11. 江山朝福地: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强调其福地之美。
  12. 古人不我欺:表达对历史的信任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江边的景象,体现诗人内心的波动。
  • 对仗:如“葺为无邪斋,思我无所思”,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白鹤、古观等意象,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过去的怀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在逆境中对生活的反思与自我肯定,展现了他在失落中的坚韧与对未来的希望。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结合个人的生活感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洄潭: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变化。
  • 无邪斋:代表内心的追求与理想。
  • 古观:象征过去的辉煌与历史的沉淀。
  • 白鹤:代表自由与美好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无邪斋”象征什么?

    • A. 诗人的理想追求
    • B. 诗人的财富
    • C. 诗人的痛苦
  2. “白鹤归何时”中的白鹤象征着什么?

    • A. 失去的时光
    • B.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C. 对故土的怀念
  3. 诗中“江山朝福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自然的无奈
    • B. 对生活的希望
    •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与陶渊明的田园诗,苏轼更具现实感,而陶渊明则更显理想主义。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