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拟古九首》
时间: 2025-01-06 04:17:39意思解释
和陶拟古九首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客去室幽幽,服鸟来座隅。
引吭伸两翅,太息意不舒。
吾生如寄耳,何者为吾庐。
去此复何之,少安与汝居。
夜中闻长啸,月露荒榛芜。
无问亦无答,吉凶两何如。
白话文翻译:
客人离开后,房间显得格外幽静,
小鸟又在角落里栖息。
它们引吭高歌,展翅飞舞,
我却深深叹息,心中无比郁闷。
我这一生就像寄人篱下,
到底什么地方才算是我的家呢?
我去哪里又能到达,
不如安静陪伴你在这里。
夜里听见长长的啸声,
月光洒落在荒凉的草丛中。
无问无答,吉凶又有何意义呢?
注释:
- 幽幽:形容环境幽静。
- 服鸟:指小鸟,形容其在房间的静谧。
- 引吭:指鸟鸣,形容鸟儿的歌唱。
- 太息意不舒:长叹,心情不能舒畅。
- 吾生如寄耳:我这一生就像寄宿在别人家里。
- 何者为吾庐:哪个地方才算是我的家呢?
- 少安与汝居:不如安静地和你在一起。
- 长啸:指长声呼啸,可能是风声或远处的动物叫声。
- 月露:月光和露水。
- 荒榛芜:荒凉的草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及政治家。他以其广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诗、词、文均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词,开创了豪放派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时期,时代背景复杂,政治风云变幻。诗中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归宿的渴望,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对友人的珍惜。
诗歌鉴赏:
《和陶拟古九首》是苏轼在对陶渊明的诗风进行模仿和致敬的作品之一。整首诗以抒情为主,情感真挚,描绘了一个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开头几句描写了客人离去后的寂静,营造出一种空旷的氛围,反映出孤独的内心世界。随着小鸟的出现,诗人借助自然的象征,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命状态的无奈。
诗中“吾生如寄耳”一句,深刻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寄人篱下的感慨,充满了对归属感的渴望。而“去此复何之”则体现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思考。结尾部分以夜中长啸和月露的意象,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反映了对生死吉凶的无所谓态度,给人以深层的思考。
整首诗在情感上与陶渊明的隐逸之感相契合,展现了苏轼对陶渊明生活态度的认同与向往,同时又带有个人的独特印记。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交织,诗人将孤独与思考、生命与归宿融为一体,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去室幽幽:客人离去,房间显得格外宁静。
- 服鸟来座隅:小鸟在角落里落脚,增添了几分生气。
- 引吭伸两翅:鸟儿展翅高歌,象征自由。
- 太息意不舒:我却感到心中郁闷,无法释怀。
- 吾生如寄耳:我这一生就像寄居在他人之处。
- 何者为吾庐:究竟哪个地方才是我的家呢?
- 去此复何之:我去哪里又能找到归宿?
- 少安与汝居:不如安静地陪伴你在这里。
- 夜中闻长啸:夜里听到远处的啸声,感受到孤独。
- 月露荒榛芜:月光洒在荒草丛中,显得苍凉。
- 无问亦无答:不问未来,也没有答案。
- 吉凶两何如:吉凶祸福又有什么意义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寄居,表现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
- 拟人:小鸟引吭高歌,赋予其情感与生命力。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孤独和对归属感的思考,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与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面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客:象征外界的干扰与孤独。
- 鸟:代表自由与自然的生命力。
- 夜:象征孤独与沉思的时刻。
- 月露:象征清冷与孤寂,暗示人生的虚无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吾生如寄耳”的意思是: A. 我的人生如同寄居在他人家中。
B. 我的人生很快乐。
C. 我的人生非常富有。
答案: A -
“夜中闻长啸”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快乐
B. 孤独
C. 兴奋
答案: B -
诗中的“月露荒榛芜”描绘的意象是: A. 美好的自然
B. 荒凉与孤独
C. 丰收的季节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归属的向往。
- 李白《月下独酌》:表现孤独与对自由的追求。
诗词对比
- 苏轼与陶渊明在诗歌主题上都表现出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苏轼的孤独感与无奈更加明显,而陶渊明则显得更为淡泊与从容。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陶渊明集》
- 《宋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