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题茶梦庵词稿》
时间: 2025-01-19 19:13: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琴心欲语。向花间奏出闲情无数。舞榭歌楼游历处,莫笑词仙吟苦。旧迹青邱,新声白石,订就金荃谱。酒杯跌宕,鬓丝休叹迟暮。曾羡韵事流传,双鬟画壁,唱遍旗亭路。一笛东风吹梦醒,不是寻常箫鼓。侧帽狂怀,题琼俊笔,都把红腔度。江南春暖,客愁堆满烟浦。
白话文翻译
琴心想要倾诉,便在花间演奏出无限的闲情。曾经游历过的舞榭歌楼,不要笑我这位词仙吟唱的辛苦。旧日的足迹在青邱,新谱的乐声在白石,已订下了金荃的谱子。酒杯在手中摇摆,鬓发渐渐花白,不必为迟暮而叹息。我曾羡慕那些流传的韵事,双鬟的画壁上,唱遍了旗亭的路。东风轻轻吹来,梦也随之醒来,这并不是普通的箫鼓声。侧帽狂怀,提笔题词,尽情表达心中情感。江南春暖,客人的愁绪在烟雾弥漫的水边堆积。
注释
- 琴心欲语:形容琴声如同心声,想要倾诉。
- 舞榭歌楼:指风景优美、歌舞表演的地方。
- 词仙: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或词人。
- 青邱:青翠的山丘,象征旧日的回忆。
- 白石:新声新曲,意指新创作的歌曲。
- 金荃谱:指珍贵的乐谱。
- 鬓丝:指头发,白色的头发象征年老。
- 双鬟画壁:形容美丽的女子与艺术的结合。
- 箫鼓:古代乐器,代表音乐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凌祉媛,清代女词人,生平不详,但她的词作常以柔美细腻见长,表现出女性的细腻情感和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她的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
《念奴娇 题茶梦庵词稿》创作于清代的文人雅集之际,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艺术的追求。茶梦庵作为一个文化场所,聚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文人,诗人在此吟咏,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琴心”和“闲情”为引子,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开篇的“琴心欲语”便传达出一种内心的渴望,向自然、向生活表达情感。接着,词人提到游历的舞榭歌楼,表现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而“不必笑词仙吟苦”更是自嘲地表现出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乐趣。
词中对旧日青邱的追忆与新声白石的对比,使得整首词在情感上有了层次的变化。酒杯的摇曳与鬓丝的花白,既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是对生活的哲思。作者在此表达了对韵事流传、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最后,东风吹梦醒的意象,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无常与梦境的短暂。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流畅的语言,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对生活的热爱,也有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琴心欲语:琴声如心声,渴望表达情感。
- 向花间奏出闲情无数:在花丛中演奏,流露出无数的闲适情绪。
- 舞榭歌楼游历处:曾经游历的歌舞场所,暗示对往日的怀念。
- 莫笑词仙吟苦:不必嘲笑我这位词人创作的艰辛。
- 旧迹青邱,新声白石:旧日的足迹与新曲的对比,象征岁月的流逝。
- 订就金荃谱:已完成的珍贵乐谱,代表创作的成果。
- 酒杯跌宕,鬓丝休叹迟暮:酒杯摇摆,头发花白,不必为衰老而悲伤。
- 曾羡韵事流传:曾羡慕那些流传下来的美好韵事。
- 双鬟画壁,唱遍旗亭路:美丽女子与艺术的结合,象征文化的传承。
- 一笛东风吹梦醒:东风轻拂,梦境已醒,象征生活的现实。
- 不是寻常箫鼓:表明音乐的特别与非凡。
- 侧帽狂怀,题琼俊笔:侧帽子,心怀狂热,用美笔题词。
- 都把红腔度:尽情表达内心情感,展现情感的色彩。
- 江南春暖,客愁堆满烟浦:春暖的江南,愁绪堆积在水边,暗示对生活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琴心比作想要表达的心情,生动形象。
- 拟人:琴心欲语,使无生命的琴具具有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如“旧迹青邱,新声白石”,形成和谐的音韵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思考。诗人通过精妙的意象与感情的流露,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同时也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无奈与哲思。
意象分析
- 琴心:象征内心的情感与艺术的追求。
- 花间:象征自然之美与闲适的生活。
- 酒杯:象征生活的乐趣与岁月的流逝。
- 东风:象征生活的变化与梦的醒悟。
- 江南春暖:象征温暖与生机,但又暗含愁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舞榭歌楼”意指什么? A. 书房
B. 歌舞场所
C. 酒馆
D. 茶馆 -
填空题:诗中“琴心欲语”中的“琴心”象征着__。
-
判断题:诗中“酒杯跌宕”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享受。(对/错)
答案
- B
- 内心的情感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女性的细腻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但更多地体现在爱情的细腻与对时光的感伤。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对历史的沉思与对英雄事迹的怀念,展现出一种豪情与壮阔的气势。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词的世界:从唐诗到宋词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