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时间: 2025-01-02 11:49: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剪梅
张玉珍 〔清代〕
淡月窥林夜色清。才报初更。又报深更。
玉箫谁弄断肠声。怕是愁听。偏是愁听。
静剪兰灯梦不成。半为离情。半为伤情。
旧时别路短长亭。泪尽三生。误尽三生。
白话文翻译:
一轮淡淡的月光透过树林,夜色显得格外清澈。刚刚报时的初更,又传来了深更的钟声。是谁在吹奏那忧伤的玉箫?听着这样的曲调,我不由自主地感到心头的愁苦,偏偏就是这愁苦的声音。静静地把兰灯点燃,可梦却不成。梦中有一半是因为离愁,另一半是因伤情。昔日分别的路,在长亭短亭间延绵,泪水已流尽三生三世,误了三生三世。
注释:
- 淡月:指淡淡的月光。
- 初更、深更:夜晚的时间点,初更指的是晚上九点,深更指的是晚上十一点。
- 玉箫:一种古乐器,象征着优美而又悲伤的音乐。
- 兰灯:用来照明的灯笼,此处象征着孤独的夜晚。
- 短长亭:古人分别时常在亭子里,意指分别的场所,带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 三生三世:古代人们相信的轮回概念,表示经历了多世的情感纠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玉珍,清代女诗人,才华横溢,擅长词曲,作品常表现对人生无常和离别痛苦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社会环境动荡,个人命运多舛,诗人在离别与重聚中感受到深刻的情感纠葛。
诗歌鉴赏:
《一剪梅》以淡月夜色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诗中的音乐元素和离愁别绪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开头的“淡月窥林”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并未带来安慰,反而在“玉箫谁弄断肠声”的音调中引发了更深的忧伤。诗人通过乐器的声音传达了自己的愁苦,显得情感真挚而细腻。
“静剪兰灯梦不成”一句,表面上看似是对夜晚的描绘,实则是对内心孤独的写照。梦的破灭与离情伤情的交织,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离别时的无奈与痛苦。最后的“泪尽三生,误尽三生”则是对情感无尽轮回的感慨,凸显了情感的深邃和复杂。
通过这首词,张玉珍不仅展现了女性的细腻情感,也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淡月窥林夜色清”:月亮透过树林,夜晚显得格外清澈,暗示心境的宁静与孤独。
- “才报初更。又报深更”:传来时钟的声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加深。
- “玉箫谁弄断肠声”:乐器的音调引发愁苦,表明音乐的力量。
- “怕是愁听。偏是愁听”:愁苦的情感愈演愈烈,显示内心的无奈。
- “静剪兰灯梦不成”:静静点燃兰灯,却无法成梦,象征着希望的破灭。
- “半为离情。半为伤情”:情感的复杂性,离情与伤情交织。
- “旧时别路短长亭”:旧日分别的场所,情感的寄托。
- “泪尽三生。误尽三生”:对情感的惋惜与无奈,强调时间的无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箫”象征着忧伤的音调。
- 对仗:如“半为离情,半为伤情”,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排比:重复“愁听”强调情感的深度。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离别与思念的深刻描绘,呈现出一种哀愁与无奈的情感基调,反映了人们对过往情感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 淡月:象征孤独与宁静的夜晚。
- 玉箫:代表忧伤的音乐,传达情感的深远。
- 兰灯:唤起孤独的感觉,象征着希望与失落。
- 长亭短路:暗示分别的场所和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淡月窥林”中的“淡月”指的是什么?
- A. 明亮的月光
- B. 微弱的月光
- C. 圆圆的明月
- D. 皎洁的月光
-
诗中提到的“玉箫”象征什么?
- A. 欢乐
- B. 忧伤
- C. 离别
- D. 思念
-
诗的最后一句“泪尽三生”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喜
- B. 绝望
- C. 愤怒
- D. 疑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一剪梅》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而张玉珍则在音乐的描绘上更具象征性与深刻性。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张玉珍诗文集》